昆虫针的使用方法(一)一般是将昆虫针直刺入虫体胸部的中央。为保证分类上的重要特征不被损伤,并使同一大类标本制作规格化,针叉甲虫时要避开胸部腹面的胸足基节窝,将针穿刺在右翅鞘的内前方,使针正好穿过右册中足和后足之间。蝽科等半翅目昆虫,虫针应穿插在小盾片略偏右方,这不但保护了小盾片的完整,也不会损坏胸部腹面的喙及喙槽。直翅目的昆虫,如蝗虫等,要将昆虫针插到前胸背板的后方,背中线偏右侧,这样不会破坏前胸背板及腹板上分类特征的完整性。膜翅目(蜜蜂蚂蚁等)及鳞翅目(蝴蝶、蛾类)昆虫,是从中央插入,通过中足基节的中间穿出。 短针(二重针)的使用方法,是在一根长针上插上用硬白纸或透明胶片作成的长7.65毫米、宽1.8毫米的小三角纸(或一段长10毫米的火柴棍),再将00号短针刺在三角纸或火柴棍上(针尖向上),最后将昆虫标本插在短针上。这种方法是专门为制作微小昆虫设计的。制作微小不需要展翅的昆虫标本还有一种方法,是把特制的小三角纸插在昆虫针上,然后在尖端粘上透明胶液,将虫体的右侧面粘在上面。二浸制昆虫标本的制作方法 浸制昆虫标本保存的大部分是无翅亚纲中的原尾目、弹尾目、双尾目、缨尾目,以及蜻蜓目、蜉蝣目等等生活在水中的稚虫和完全变态昆虫的卵、幼虫、蛹等。为使虫体经浸泡后不致变形,采到后比较大的虫体首先要用开水去煮一下。煮的时间要看虫体的大小、老嫩以及种类而定,一般煮至虫体伸直稍硬即可。虫体较大皮肤厚的幼虫,煮5-10分钟才行,小的柔软的2-3分钟就够了。未经煮过的幼虫浸在保存液中,往往要收缩改变大小和形状,甚至使虫体变黑。因此,浸泡昆虫的幼期及其它必要标本时,这个步骤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条件有限,也可以使用开水热浴的方法,具体情况和泡方便面类似^0^ 经过水煮或热浴的标本,立即投入保存液中保存。但较大的虫体或体内含水过多的种类,经过一段时间,要换液几次,才能长久保存,不然会因带入保存液的水分过多而使标本腐烂或污染。三展示标本的制作方法 供展览用的昆虫标本,主要用于普及昆虫知识、教学及参观等使用。制作方法是将昆虫的标本,按照一生的发育次序,如卵、幼虫的不同龄、蛹、成虫等,艺术的安排在展览标本盒里。同时要将相关材料也放入盒中:被害植物的叶片、天敌、防治或利用的照片等等。使观众通过一盒展览标本就能了解一种昆虫一生的概貌,以及和环境、天敌的关系。制作展览盒中的成虫标本时,需要展翅的种类,则不需要用昆虫针刺穿固定。而是将标本背面向下,平放在整姿台上,用真尖钉住胸部展翅整姿。干燥后将虫针拔下来,贴在展览盒适当的位置。幼虫、卵、蛹可以用吹胀法制作,也可以用浸制标本,不过要将之密封好。浸制标本制作方法特别之处如下:先将标本放入质地好的玻璃瓶中,在标本下衬托上棉花或各种颜色的泡沫塑料,使虫体不能在玻璃瓶中滚动然后用酒精喷灯或氧化喷火嘴,将玻璃开口的一端烧软,用镊子拉成极小的细口,用注射器将保存液注入,再用火烧软细口使其愈合。按照需要固定在展览盒中适当的位置。 也可以用玻璃装标本法,与展览盒相似,但不用棉花,在标本上下都用玻璃,由于篇幅问题不作介绍,如果需要,请与本站联系。四有机玻璃包埋昆虫标本的方法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俗名有机玻璃),把昆虫标本包埋起来,作成一种类似人造琥珀的昆虫标本。优点是不怕虫蛀,不生酶和避免损坏的优点,由于透明度强,便于观察,作为展览、教学材料尤为适宜。材料及工具:制作有机玻璃包埋的原材料,是从化工原料商店买来的生、熟单体。⑴生单体,是未经过聚合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在包埋标本时起溶剂的作用。⑵熟单体,是经过聚合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无色透明的粘稠状液体,只有在5摄氏度的低温下才能保持原来的性状,在高温下即聚合硬化。因此,生、熟单体应盛于大型玻璃塞广口瓶中,放在冰箱中保存;为应用时方便和避免处置不当浪费的材料,可用两个50毫升的小广口瓶,倒取部分单体以便随时应用。 准备包埋的昆虫标本:最好选择肢体完整,色泽鲜艳,外表皮比较坚硬些的如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等以及鳞翅目的成虫,较大昆虫的内部器官及各种昆虫的幼体也可用来包埋,只是由于含水量多,需要的手续比较复杂。无论包埋哪种昆虫,都要事先做好整姿及清洁工作,以便提高清晰美观度。制模:用具是玻璃板(垫底)和载玻片(围边)。制模取决于包埋标本的有机玻璃外部形状:方形、长方形、菱形(如果制作成圆形,也可选用质量较好的不同大小的平底玻璃皿,作为模具)。决定好模具的形状后,先将所需的玻璃模具擦洗干净,而且要反复检查,表面已经有伤痕或起毛的便不能用,以避免脱模时发生困难或制作出来的标本埋块表面不平整。制模时,先在玻璃板下垫一块方格纸,以便用载玻片围出另人满意的形状。然后用镊子蘸少许熟单体滴在载玻片的接缝处的上方使其沿切缝外方自行下流将缝粘合,这样的粘合处理方法要经过两次进行。随后放置在40摄氏度的温箱中约半小时,使熟单体聚合硬化。模具制好后,即可注入4-5毫米的熟单体(不能过厚,以免接缝处的黏着部溶解,如有气泡用解剖针将其刺破)。在放入40摄氏度温香中12小时使其聚合硬化,作为固定层。如是注入几次,使硬化后的单体厚度不少于3毫米。为了标记所包埋昆虫的名称,在第二次注入熟单体前,将在生单体中浸泡过的,用绘图墨水清晰书写的标签放入,使其溶于熟单体中。摆放的姿势因情况而定。包埋:先将经过整资的干燥昆虫标本,浸在生单体中约一小时,使虫体完全浸透。这时便在预先制好的模具中注入熟单体,但这一次的量决不能超过虫体厚度的一半,以免放入标本后虫体漂移位置。然后从生单体中取出标本,使虫体背面向下,放在模具中的熟单体上。用镊子或解剖针调整标本的位置,待稳定后,移到有玻璃盖的盒中,避免灰尘以便日后观察。这样聚合虽然时间较长,但不易产生气泡。2日后用解剖针试探,当熟单体已聚合成半固体状态尚未完全硬化之前,便可再加入5毫米的熟单体。以后每隔1-2日按上述方法检查再加入熟单体。但以后的注入最好从模具的一端注入,以免不规则的注入相互挤压产生不易排出的气体。脱模整形:脱模后,可用剪刀、钢挫、磨石等修整,尤其是最后聚合的部分。修整后,有些部分会失去光泽,可用布*抛光机进行抛光。昆虫标本上的标签,是一个标本上最原始的记录,相当于单页户口本。制作好的标本要及时插上标签。 ================ 返回初做好的标本,就要立即插上两个标签(有1.5厘米长1.0厘米宽的黑框):上面一个标签写有采集地点,海拔高度,采集时间;下面一个写上寄主或采集方法、环境,采集人姓名。经过研究查对已经有学名的和经过系统研究起出中文名字的昆虫标本,下面要再加上写有中名、学名及鉴定人姓名的第三个标签。经过研究,前人还未发现的新种,在标本下还要加上新种或新亚种标签。 新种标签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来代表等级,在新种标本中选取最典型的一个,定为正模标本,下面用红色标签;在选与正模标本完全相同但性别不同的一个,作为配模标本,用兰色标签;其余的,作为副模,标签应该是黄色的。标签要用绘图墨水写清楚,防止日久褪色或不易识别。浸泡在标本瓶中的更要小心。[更多]
一、 准备 采集前应先收集有关采集地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状况方面的资料,以便周密安排采集工作。同时应准备采集必需的用品,主要有:标本夹(45×30cm方格板2块,配以绳带)、标本纸(吸水性强的草纸,折成略小于标本夹的3~5张一叠若干)、采集袋(塑料袋)、枝剪、标签、野外记录纸、照相机、海拔仪、罗盘、望远镜、地形图等。采集方法及要求按植物类别加以分述。二、种子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一)采集标本的要求 1.标本单株选择 从同种众多单株中,应选择生长正常,无病虫害,具该种典型特征的植株作为采集对象。力求有花有果(裸子植物有球花、球果)及种子。 草本植物要挖出根,植株高的可以反复折叠或取代表性的上、中、下3段。一次采不全,应记下目标,以备下次再采。 如果是供教学、科研用的标本就要精细一些了。即使是同一种植物,也要考虑不同的环境下产生的不同的个体。比如说同一种植物会有的异性叶(比如构树就有缺刻状分裂的和心状卵形的两种不同形态的叶片)、雌雄异株等等都要做成不同的标本以便于教学示范。2.采集步骤 按预定目标,选择合要求的单株,剪取具代表性枝条25~30cm(中部偏上枝条为宜),依次完成下列步骤: (1)初步修整。如去掉部分枝、叶,留下分枝及叶柄一部分。 (2)挂上标签,填上编号等(一律用铅笔。下同)。标准的采集签应包括采集号 采集时间、年 月 日、采集者、采集地点。 (3)填写野外记录。注意与标签编号一致,标准的野外记录应包括采集号 采集时间、年 月 日、采集者、采集地点、海拔高度、树高、胸高直径、树皮、树枝叶、花、果、习性、生态环境、用途、俗名、正名、学名、科名、备考。当然实际操作也未必要填这么多的,可以根据情况酌情填写。 (4)暂放塑料采集袋中,待到一定量时,集中压于标本夹中。 (5)采集中应注意同株至少采两份,用相同的采集号标记。如有的植物需要开花结果后再采,应记下所选单株座标方位,留以标记。同种不同地点的植物应另行编号。散落物(叶、种子、苞片等)装另备小纸袋中,并与所属枝条同号记载,影像记录与枝条所属单株同号记载。有些不便压在标本夹中的肉质叶、大型果、树皮等可另放,但注意均应挂签,编号与枝相同。 (6)注意有毒性、易过敏种类。如蝎子草、漆树等,应慎重。大戟科、毛艮科等等都是比较有名的毒科。当然,在野外也不要乱尝试没吃过的植物。 (7)注意爱护资源,尤其是稀有种类。这个不用多说了吧,破坏环境和资源可不好。(二)腊叶标本的压制与装帧 压制是标本在短时间内脱水干燥,使其形态与颜色得以固定。标本制作是将压制好的标本装订在台纸上,即为长期保存的腊叶标本。压制与制作标本须注意以下各点: 1.顺其自然,稍加摆布,使标本各部,尤其是叶的正背面均有展现。可以再度取舍修整,但要注意保持其特征。 2.叶易脱落的种,先以少量食盐沸水浸0.5~1分钟,再以75% 酒精浸泡,待稍风干后再压。 3.及时更换吸水纸。采集当天应换干纸2次,以后视情况可以相应减少。换纸后放置通风、透光、温暖处。捆绑标本夹时,松紧要适度,过紧易变黑,过松不易干。标本间夹纸以平整为准。如球果、枝刺处可多夹些。换下的潮湿纸及时晾干或烘干,备用。 标本压制干燥后即可装订,装订前应消毒和做最后定形修整,然后缝合在台纸上(30~40cm重磅白版纸)。将野外记录贴左上方,定名签填好贴右下角,此签不得随意改动。对定名签鉴定的名称有异议,可另附临时定名签。照片、散落物小袋等贴在另角。贴时均不要用浆糊,以防霉变。标本布局应注意匀称均衡、自然。装订后的标本再经过消毒,夹纸或装入塑料袋保存于专门的标本柜中。 缝合的时候一般取一些茎或枝,用线固定在白版纸上,叶子就要粘贴了(我们是用毛笔蘸白胶涂在叶子背面粘贴)。原则是叶片之间尽量不重合。谈谈本人的经验,粘羽状复叶的时候建议从上往下粘,因为可以保证叶片不重合,如从下往上很可能贴到中段两片叶子的角度就近乎0度了,再下去就要重合了。当然,我们博物组比较讲究标本的美观,所以在装订和整形上还是比较注意植株在白版纸上排一个怎样的形状比较好看。(三)其它标本处理 有些不易上台纸装帧成腊叶标本的种类或器官,可参照下列方法处 1.常绿、针叶带球果标本,如云杉、油松等,可待其干燥后托以棉花放入标本盒中。 2.树皮标本可干燥后钉、贴于薄板上,存于塑料袋中。 3.不宜压制的果实、花及含水高的枝叶,可制成液浸标本。程序为:清洗标本,缚于玻璃棒(条)上;放入药液标本缸中,药液应浸没标本;蜡封瓶盖;贴上标签。三、 药液配方主要有: (1)普通浸制 目的在防腐。70%酒精或5~10%甲醛水溶液。酒精浸制可以长期保存,但易脱色;甲醛水溶液价廉,也能保存一定颜色,但药液易变黄。大的果实应切开,以达彻底防腐目的。溶液浓度试定。 (2)保存绿色浸制法 醋酸铜粉末加入50% 冰醋酸中,渐至饱和。将饱和液加清水1∶4稀释,加热至85℃,放入标本,少时标本变黄绿色或褐色,继而转绿,重现原有色泽。约10~30分钟后,将标本取出,用水清洗,放入50% 甲醛水溶液保存。 (3)保存红色浸制法 先放1% 甲醛、0.08% 硼酸中浸1~3天,标本由红转褐,取出清水洗净,置入1~2% 亚硫酸、0.2% 硼酸溶液中即可,如仍发绿,可加少量硫酸铜。 (4)保存黄色、绿色浸制法 亚硫酸、95% 酒精各568ml,加水 4500ml,混合过滤使用。 (5)硫酸镁保鲜法 以硫酸镁不同浓度,依次由低到高浓度过渡,适于各种颜色保鲜。 ——以上摘自《植物形态术语及标本采集制作》 看起来有点教条哦,自己操作就可以比较灵活了。主要的步骤其实就是修整、压制、上台装帧。做好上面三步,就可以获得一个自制的植物标本了,个人觉得乌敛梅做出来比较好看。叶片大小形状都比较简单美观,有小家庭的也可以选几个不同的野花野草做成标本作为居家装饰用。[更多]
石蜡切片法的基本过程是,先将已经固定的送检组织经冲洗、脱水(用递升浓度的乙醇等)、透明(用二甲苯等)、浸蜡(用石蜡),然后用石蜡将组织包埋成蜡块,再经切片机切片和染色而制成切片。石蜡切片全过程一般需要24h。利用全自动脱水机及包埋机可实现石蜡切片的程序化,自动化操作,大大提高了制片效率。石蜡快速切片诊断一般30min左右制好切片并发出报告。但这种方法的切片质量还不如上常规切片那样理想,故通常只在必要时方予采用。[更多]
1 . 取材 取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切片的质量。医生在取材时,首先要有一把锋利的取材刀,在切割组织时要避免取材刀来回拖拉,切取的组织块厚薄要均匀,一般厚度以0.2 ~0.3cm 为适,较容易发脆的组织如甲状腺、肝脏、血块、淋巴结、大块癌组织等可适当厚一点,而脂肪组织、肺组织、纤维性肿瘤、平滑肌瘤等致密的或试剂不易渗入的组织应取薄一些;淋巴结应修掉两侧球冠,并尽量剔除周围的脂肪组织。在取材中还应十分注意组织内是否有缝线或骨组织,如碰到不可避免的钙化组织,应与技术室讲明,在切取纤维组织、肌肉组织、胃肠道时,应注意纤维及肌肉的走向,取材时尽可能按与纤维平行走向切取为佳。 2 . 固定 固定是技术室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在整个制片过程中无法补救的一步。所谓“固定”,就是组织离体后,用各种办法使其细胞内的物质尽量接近其生活状态时的形态结构和位置的过程。固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组织细胞自溶与腐败,防止了细胞内的酶对蛋白质的分解作用,使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或酶类转变为不溶性物质,以保持原有的结构与生活时相仿。另外,组织固定后,均呈一定的硬化状态,增加组织韧性,而且不易变形,有利于以后的组织处理。所以组织一旦离体必需及时固定,固定液的量应为组织的5 倍。固定的关键主要与固定的及时性、固定液的选择、固定液的浓度、固定的温度和时间有关。最常用的固定液为10%福尔马林。笔者认为,10%福尔马林由于受到福尔马林的质量、使用时的挥发和取材时带入的水分影响,浓度被降低致组织固定不足,而高浓度的福尔马林,降低了对组织的穿透性,形成周围固定好而中央固定不到的现象。通过实践,本人认为以酸性12~15%的福尔马林最佳。大标本(2cm 厚)一般需要6~12个小时,小标本一般需要3~6 个小时;当室温低18℃时,可在37℃以下的温箱内加温4~6 个小时。由于HE 染色最佳着色PH为3.5~4.5, 中性福尔马林对苏木素染色有一定影响,细胞核容易发灰,核染色质不佳。 所以, 尽管中性福尔马林对抗原有很好的保存作用,但酸性福尔马林对绝大多数抗原来说也有很好的保存作用,所以在没有特别处理的情况下常规HE 用12~15%酸性福尔马林也可以(每100毫升12~15%福尔马林液内加5毫升冰醋酸)。骨髓、结缔组织固定以Bouin 液为佳,经Bouin 液固定后的组织必须流水冲洗4 小时以上。有条件的单位可根据不同要求选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固定液;少数单位还可建立组织冷冻库,以便适应各种特殊的处理要求。 3. 水洗 固定后水洗(10~20 分钟),通常被很多人所忽视,而水洗不彻底,容易造成脱片和染色不鲜艳。对需做免疫组织化学的组织,更不应当忽视。福尔马林不利于组织块内抗原的保存。 4 . 脱水和透明 所谓脱水就是利用脱水剂将组织内的水分置换出来,以利于有机溶剂的渗入,这一过程称为脱水。脱水是否彻底,直接关系到组织是否能充分透明,而脱水过度(原因是组织在纯酒精内时间过久,发生组织质地发生变化)容易造成组织发脆。造成组织发脆的原因还有加温(温度超过 35℃)、脱水剂内加有丙酮、浸蜡用的石蜡中二甲苯过多等等。一般我们总认为组织发脆跟高浓度酒精有关,而忽视了与低浓度的酒精关系,其实低浓度的酒精具有强大的穿透力,比纯酒精更容易渗透到组织块内部使之脱水,组织如果在低浓度酒精里充分脱水,在高浓度酒精里只需脱去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之间的水份,因此,仅需短时间就可完成,如果这时不缩短纯酒精的时间,便会引起组织发脆;如果脱水时加温,使用丙酮,还可引起组织收缩,并影响免疫组织化学的标记。为了使石蜡浸入到组织块内,必须经过一种既能与脱水剂混合,又能与石蜡相溶的媒介物质,这个过程称透明。目前最好的透明剂是二甲苯。很多人认为二甲苯极容易使组织发脆,这个观点很片面,在常温下,如果不是时间过长(超过24 小时以上)二甲苯并不会引起组织过份发脆,相反会使某些组织结构比较质韧的组织:比如子宫肌瘤等相当好),但是当二甲苯温度超过 35℃以后,极易引起组织发脆。所以本人认为,大小标本最好分开脱水,一般情况下,大标本脱水时间(室温18℃)以80%酒精2 小时、95%酒精(2道)各1个半小时至2 小时、纯酒精(3道)各1个半小时至2 小时,二甲苯(2道)各30-60 分钟为宜;小标本脱水时间应相应缩短。脱水时间长短,与室温高低有密切的相关。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室温在12~15℃时,可作为一个临界温度范围。当室温高于此温度范围时,组织容易脱水,可适当缩短脱水时间;而室温低于该温度范围时,应适当延长脱水时间(如能保证在一个恒定的温度下最佳)。更换试剂,应以量为基础,定量更换,不能等到切片不好时再去更换。否则,至少会有2~3批组织切片不好。根据我科经验,如试剂用量为500ml,每500个蜡块更换一次为宜。 5. 浸蜡 组织透明后,在熔化的石蜡内浸渍的过程称为浸蜡。用其他浸透剂(如火棉胶、明胶等)渗入组织内部的过程可称为浸透或透入。浸蜡温度过高(超过 60℃),在蜡内加入二甲苯蜡或由于透明时带进的二甲苯过多,都会导致组织发硬,还会使组织内的抗原受到破坏;所以作者主张浸蜡用的石蜡熔点在56℃(三道),第一道:石蜡30 分钟;第二道:石蜡90 分钟;第三道:石蜡,90 分钟。浸蜡温度控制在56~58℃左右。(第一道也可用硬脂酸石蜡1:3混合浸蜡,不仅可软化组织,特别适用于比较韧、硬的组织,而且由于硬脂酸是弱酸性的,对细胞核有媒染作用,核浆比鲜明,但容易脱片; 时对疏松组织容易散片)。有条件的可以每天打开第一道石蜡的盖子,让二甲苯挥发。浸蜡所用的石蜡如有杂质尽可能过滤,以防附在组织上,造成切片刀刀口受损,或切片破碎和划痕增多。 6. 包埋 用包埋剂来支持组织的过程称包埋。最常用的是石蜡包埋法。包埋的关键一是平整,二是方位。要求在包埋时,应采用镊子轻压组织块拱起部份,使之平贴于底部,通常采用组织的最大面包埋。囊壁、管腔组织应竖直包埋。小块多颗组织,应尽量放在一起,并保证在一个平面上。修去两边的余蜡 (所谓的两边,指切片时与切片刀垂直的两侧)。包埋时还应注意有无缝线,纸絮,如有一定要去除。胃黏膜活检标本,不能按一般的规律取最大包埋面,应采取窄面竖起包埋。包埋的蜡更应过滤,留有杂质的石蜡,容易造成污染或刀口受损。蜡的熔点应在56~58℃之间选择,不提倡在冬天使用软蜡。因为用软蜡包埋的蜡块,到了夏天,会粘在一起,不利于资料的保存,而且即使在冬天,用硬蜡包埋的蜡块也比用软蜡包埋的蜡块要好切。 7. 磨刀 要想切好一张切片,首先要有一把锋利的切片刀。磨刀是从事切片技术人员的一项最基本技术,刀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切片的质量。磨刀的手法各人不同,但都要求用力均匀,使刀口和磨刀石全面接触,两手的用力点应在刀口上,而不是在刀背上。切片刀应用一次磨一次,每次仅需10~15分钟,过长时间的磨刀,容易把已经磨出的锋刃磨掉,检查切片刀是否锋利,用手试摸刀口的方法并不十分科学,不仅不能证明切片刀是否真正锋利,而且容易损害刀口,最简单的办法是每次磨好后拿一个蜡块试切一下。每次磨好刀后,应将磨刀石用盖子盖好,以防灰尘掉在磨刀石上,用有灰的磨刀石磨刀,会使切片刀产生许多细小的缺口。现在很多单位都买了磨刀机,磨刀机用来开刀锋和磨缺口的确不错,但由于磨刀的角度和时间不易精确掌握,故效果并不理想。根据我们的经验,真正的锋刃很难用机器磨出来。一次性刀片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如用一次性刀片,必须及时更换刀口。一个刀口切小标本不应超过20~25 只蜡块,切大标本不应超过10~15只蜡块。8. 切片 切片的第一步必需粗切。粗切的厚度大约在50~100微米左右,质地较硬的组织或较小的组织应再薄一些,粗切致组织全部暴露后,才进行细切。细切至组织块表面均匀一致,无白点后,再把切的蜡片放入温水中。切片时要求用力均匀、柔和,摇速不易过快或过慢。过快会导致切片厚薄不均,机器磨损;过慢会使切片增厚。切片厚度一般为3~5微米。切片的要求是完整、薄、均匀。切下的片膜其大小形状应与组织块一致,切片的不完整,常会将重要病变遗漏,导致误诊、漏诊。在切片放蜡块时,应注意组织包埋的方向,组织的层次,纤维、肌肉等的走向应与切片刀平行,较难切的部分应放 在上面,如皮肤的表皮,肿块的包膜,胃肠道的浆膜等,这样可以减少组织的断裂现象。操作切片机时应用力均匀,避免用力过重。对脱钙组织、骨髓,以及已知的钙化组织,应选用固定的刀口,以减少其他部位出现缺口的可能性。在使用毛笔展片时要防止笔丝进入刀口,因为每切到一根笔丝,就会增加一个缺口。切片厚度一般为4~6微米,有人认为:只要切片机刻度标着几个微米,切出来的片子就是几个微米。其实不然,当切片刀不锋利,或切片时速度不匀,或切的较慢时,切的片子都会变厚,只有在切片刀十分锋利、切片匀速的情况下,才能真正保证其厚度。下面是切片时碰到的问题的原因及可能处理的方法:(1)组织发脆:一般是脱水、透明、浸蜡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并与组织本身质地也有关,在切片时,边切边用嘴向蜡片吹气,可能会好些。(2)切片卷起,可能是刀不锋利,或刀锋在另一面,或刀角度过大,切片太厚等等。(3)蜡片弯曲:可能是刀锋不均,切片刀未磨直,切片刀与蜡块不平行。(4) 透明、浸蜡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并与组织本身质地也有关(5)厚薄不均:可能是刀、刀座及蜡块未夹紧,组织太硬,或切片机主轴太向前,或切片机已磨损。(6)切片出现裂痕:可能是刀有缺口,石蜡内有杂质,组织内有钙化、骨片或有线结, 也可能会有棉纸纤维等。(7)切片不连片,切不下片,切片很厚,或者切片后蜡块发白,内陷:组织脱水不佳。补救办法:可先将蜡块溶解,取出组织,放入加热水浴的丙酮内(80℃),30~60 分钟,再进行透明浸蜡包埋切片,也许会好一点。 9. 展片与捞片 展片水温应在42℃至47℃之间,这主要和包埋蜡的熔点有关,水温过高,会引起组织细胞散开水温过低,切片皱摺无法摊平。包埋蜡中如有二甲苯,也会造成石蜡溶解现象。而用一次性刀片切的片子,一碰到热水,片子上的皱摺就无法再展开,这有二个方法可以解决:第一、可以在切片时边切边向蜡片吹气,这样的片子就会非常平整,放到热水里就会自然展开,比较方便快捷,但这样的片子会略微厚一点;第二、在切完片子后,先把切片放在 30%酒精水溶液中,让酒精的张力自动把皱摺展开,然后再将切片移到热水,这样的片子会较薄;如酒精浓度过高,容易引起切片破碎,出现裂隙,像脂肪之类细胞间粘附性较小的组织一碰到酒精就会散开,故不能用此法。最后捞片时玻片要干净,要选择那些完整、无皱摺的切片,粘贴于玻片中1/3和下1/3 的中间。 10. 烤片和脱蜡 烤片,一般在60℃的温箱内烤片0.5~1小时左右,温度过高,会引起切片细胞收缩;时间太短(少于20 分钟),容易造成脱片。脱蜡也相当重要,如果脱蜡不干净,切片不易着色或着色不匀,所以脱蜡用的二甲苯要经常更换,一般用3道二甲苯,每500ml 液体,处理500 张切片后更换一次为宜。当室温低于18℃时,必须将切片从温箱拿出后立即放入二甲苯中脱蜡,或将二甲苯放入温箱内预热(37℃左右)脱蜡,最高不得超过60℃。然后经高浓度的酒精到低浓度的酒精洗去二甲苯,至水。 11. 染色 苏木素染色时间要根据染料的新旧、温度、切片的类型而定,一般为5-15分钟。经水略洗后,用盐酸酒精分化,分化程度必须用显微镜控制。分化水洗后,可用温水或自来水蓝化,并充分水洗 (流水冲洗5分钟以上),以防盐酸残留导致切片褪色。我们不提倡使用碱性溶液(释氨水、肥皂水等)促蓝,尽管蓝化效果很好,但从实践的结果来看,用碱性溶液促蓝的切片不能长期保存,容易褪色。最后入伊红复染(5-20秒)。HE 染色的关键在于深浅适度,对比鲜明,一般有经验的,肉眼就能判断,但偶而也会出现失误,所以用显微镜控制是最保险的方法。其关键的步骤在于苏木素染好后的分化及蓝化过程,在蓝化结束后,应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着色是否合适,核结构是否清晰,胞浆内是否有残留的苏木素等等。染色理想的切片在显微镜下应是:细胞核与细胞浆应蓝红相映,鲜艳美丽;核浆对比明显,核膜及核染色质颗粒清晰可见。 12. 脱水和封片 切片脱水应从低浓度的酒精到高浓度的酒精,80%酒精1 道,95%酒精2 道,纯酒精2 道,(正丁醇1道),二甲苯2道。浓度低的酒精比浓度高的酒精更容易脱水,但也容易使伊红退色,故脱水时间可短一点,每道3-5 分钟,纯酒精每道10分钟。为增加酒精与二甲苯的相融性,可在二甲苯前面增加一道正丁醇;石碳酸-二甲苯液也有此效,但用石碳酸时如不洗净,可引起切片退色,不利于切片久存,故不作推荐。切片经二甲苯透明后,用中性树胶封固。为增加切片的透明度,防止细胞收缩、龟裂或切片出现黑色结晶样小点。所以我们规定切片必须湿封,不得用温箱烤干或电吹风吹干后干燥封片。在南方冬春、霉雨季节,封片时要防止口鼻呼出的气体接触到切片;在天气较潮湿的日子里,不宜一次将多张切片取出待封,以免切片“还潮”,形成透明不佳,出现云雾状水珠。脱水剂的更换也应有一定的时间规定。一般是每500ml 液体,处理500 张切片后更换一次为宜。封片树胶不能过稀,封片时树胶要均匀充满盖玻片且树胶不及外溢为佳。要将组织全部覆盖,也不能有气泡。最后,粘贴标签标签必须贴于玻片左侧,编号书写清楚,最好能打印。[更多]
生物切片标本制作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一般可分为非切片法与切片法两大类:非切片法有涂片、铺片、压片、磨片、整装片等;切片法又包括石蜡切片法、火棉胶切片法、冰冻切片法等。一、制作器械1、器械电热温箱:体积较小,温度调节一般在60-75℃显微镜:用于观察染色情况,及检查切片效果切片机:切片用,通常为了能够得到连续切片,多用转动切片机切片刀:为切片机必备配件磨刀机:磨刀用电热温台:为了展平蜡带或烤干制片 天平:配溶液用玻璃器皿:染色缸、烧杯、量桶、试剂瓶、滴液管等 其它:剪子、镊子、解剖针、毛笔、刀片、小木块等二、常用试剂1 常用固定剂包音氏固定液:由苦味酸饱和水溶液75毫升、甲醛(40%)25毫升、冰醋酸5毫升配制。该固定液适用于无脊柱动物,其渗透力强,组织收缩小,不易变形。海利氏液:由重铬酸钾2.5克、氯化汞6克、蒸馏水100毫升、40%甲醛液5毫升配制。该液适用于骨髓,脾,肝等适血器官的固定。 卡诺固定液:由纯酒精15毫升、冰醋酸5毫升配制。该液渗透迅速,可用作植物组织或细胞的固定,亦适用于动物组织,但不易时间太长,防止组织过度硬化。约翰森固定液:由福尔马林5毫升、丙酸5毫升、50% 酒精90毫升配制。该液用于固定植物根尖、茎尖,有较好的效果,通常固定24小时,也可做保存液。2 常用脱水剂酒精、正丁醇、叔丁醇、丙酮等。3 常用透明剂二甲苯、甲苯、氯仿、丁香油等。4 常用粘贴剂明胶粘贴剂:明胶1克、蒸馏水100毫升、石炭酸2克、甘油15毫升蛋白粘贴剂:新鲜蛋白25毫升、甘油25毫升、石炭酸0.5克5 包埋剂石蜡、火棉胶、明胶等6 封固剂阿拉伯树胶、加拿大树胶7 常用染剂代氏染液:苏木精4克、95%酒精25毫升、10%铵明矾水溶液400ml,瓶口用纱布封盖,置向阳处,3-4天后加入甘油100毫升、甲醇100毫升,该液两月后成熟,色彩蓝紫色,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为生物制片技术中最常用的核染剂,染色后,一般用0.1% 盐酸水溶液褪去染色,称为分色。伊红水溶液:0.1-1% 伊红又称曙红,是酸性染料,一般与苏木精共同使用,主要染细胞质、胶原纤维及肌纤维。番红-固绿对染:固绿染液由0.5%的95%酒精溶液配制,番红染液由1%的50%酒精溶液。制备植物石蜡切片常用固绿--番红对染,结果是木质化的细胞壁及细胞核染成红色,薄而且纤维素的细胞壁和胞质染成绿色。苏丹ш染液:苏丹ш 0.3-0.5克、70%酒精100毫升,此染液主要用于染淀粉粒。三、实验步骤一、基础方法二、以石蜡切片为例,介绍生物切片制作方法一、基础方法1 、非切片法即不用切片机,不经切片手续而制成切片的方法,根据材料性质的不同,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该类方法操作简单快捷,其中铺片法、封藏法可使原有组织结构不被破坏,涂片法、压片法弥补了用包埋、切片法所不可能观察清楚的不足,因此是显微标本制作的中常用的手段。1 涂片法主要用于血液、精液、尿液、痰液、微生物等不能切片成薄片的液态颗粒性材料,可在载玻片上涂成单层细胞,再经固定,脱水,染色等手段制成永久标本。2 铺片法主要用于动、植物组织的表皮层观察,可活体取待观察动、植物组织,用尖镊子撕去一层表皮,迅速平铺在载玻片上。 如洋葱表皮细胞的铺片制备。3 压片法一些较幼嫩,柔软的材料可将其置载玻片上,用小解剖刀将其分散,加染料一滴,再盖上盖玻片,用拇指垂直用力挤压,使组织散成一薄片,再进行观察,如植物根尖观察染色体,花粉粒观察发育阶段等。4 离析法该方法是利用化学试剂使组织的细胞间质溶解,使细胞能分散成单个个体。经染色、脱水、透明即可观察其个体形态,适用于肌肉、叶片、茎等部位。5 磨片用于很坚硬的组织,如骨和牙。2 、切片法切片法是必须依靠手或切片机将组织切成薄片来进行观察的方法。为了能清晰地观察到动、植物的组织结构及细胞形态,必须先经过一系列步骤将组织内渗入某些支持物质,使组织变硬以利于切成薄片,根据所用支持剂的种类不同,可分为徒手切片法、石蜡切片法、火棉胶切法、冰冻切片法等类型,切成薄片后还需要去蜡,染色、脱水、透明等步骤,将其制成永久标本。二、以石蜡切片为例,介绍生物切片制作方法1 取材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材料,材料要求新鲜、准确、完整,材料要避免挤压、挫伤、干枯。所采集材料应立即放入固定剂,并编号,注明采集时间、地点、名称、组织部位,所取组织块要大小适当,即要能说明问题,又要考虑固定剂的穿透能力。一般组织学取材稍大,细胞学取材稍小,植物组织取材稍小,动物组织取材要稍大。1.1动物的麻醉和杀死从活的动物体上采取材料不象采集植物材料那么容易,因为在不施加麻醉的情况下,有的动物会收缩(如蚯蚓、水蛭),有的会骚动(如蛙、鼠),使我们无法下手。但制片所需的材料又要求越新鲜越好,尤其是细胞学方面的研究对材料的新鲜程度要求更严。因此,要割取生活着的动物组织,在一般情况下,就要对动物施行麻醉,然后再割取材料加以固定。但是所用的麻醉药品,必须以不影响细胞结构为原则。若是一般的组织学制片,要求不太严格的话则可将动物先杀死然后速取其组织进行固定。蛙、蟾蜍、鼠等较小的动物,可用断头法杀死,即用普通剪刀剪断颈部。较大的动物,如天竺鼠、免、猫等可用木槌猛击头后部,使其昏倒,或用50毫升的注射器从耳静脉向心脏注入空气,使动物发生急性空气栓塞痉挛而死。上述动物若需麻醉后取材,则可用脱脂棉球蘸氯仿或乙醚、置于动物的鼻尖部,令其吸入麻醉。大动物(狗、猴等)应用氨基甲酸乙酯作静脉注射麻醉。剂量一般为每千克动物体重用1克。麻醉后的动物也需放血后进行取材固定。昆虫等小动物可投入充满氯仿或乙醚蒸气的大口瓶中,令其麻醉。若要杀死,可将其投入含氰化钾的毒瓶中。1.2动物组织块的切割割取动物组织块时,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考虑所取的材料应包括各脏器的重要结构或全部结构,如消化管就应包括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结构。若所取的器官太大,不易全部制片时,则可切取能代表该器官的部分材料,如狗的肾脏,可切取包括皮质、髓质和肾盂的一部分为材料。 第二,应注意切割方向。如在管状器官(肠等)取材时,一般是取其横切面制片,但要观察小肠的环行皱壁时,就应取其纵切面制片。 第三,组织块必须切得小而薄。细胞学制片的组织块不能超过2毫升,一般组织块的大小以0.5×0.5×0.2cm为宜,柔软组织不易切小,可先取稍大的组织块固定2 - 3小时。等组织稍硬后再切成薄的小块继续固定。2固定动、植物的任何组织部位,要制成切片,首先用化学试剂将其固定,固定的作用在于通过固定剂,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使原生质体停止生命活动,并如同生前一样精细的保存其细胞结构,同时易于后步骤的染色所以良好的固定剂应该具备以下条件:迅速渗入组织杀死原生质体,在短时间内,组织内外完全固定;尽可能避免使组织膨胀或收缩,并且软硬合适于切片;增加细胞内含物的折光程度,易于鉴别,同时增加媒染作用和染色能力。固定液同时是防腐液,使材料不致变质。3 脱水脱水是用一种即能与水又能与透明液混合的液体来逐渐置换样品中游离的水。现采用的脱水剂一般是丙酮或乙醇来进行梯度脱水,脱水的时间,可根据组织的类型,大小而定。脱水的过程: 一般是30%乙醇→50%乙醇→70%乙醇→80%→90%→100% →100%脱水应逐步而不应跨越太大的进行,否则将引起组织强烈的收缩或变形,在经无水乙醇处理时,应保证试剂的纯度。4 透明透明是用一种即能与酒精又能与包埋介质混合的液体来置换样品中的酒精,从而为最终的包埋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 现采用的透明剂一般是二甲苯、甲苯、氯仿等。其过程为:1/3二甲苯+2/3乙醇混合液→1/2二甲苯+1/2乙醇混合液→2/3二甲苯+1/3乙醇混合液→二甲苯→二甲苯二甲苯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透明剂,它具有渗透力强,溶解石蜡量大,又易挥发的优点,其缺点是易使组织收缩,变硬,变脆,因此透明时间应根据组织块大小及质地酌情而定。5 渗蜡将完成透明步骤的组织块浸入透明剂与石蜡混合液中,不断提高石蜡的比例,直至用石蜡完全置换了组织块中的透明剂,便于今后的包理与切片。 石蜡有液态与固态二种,渗蜡要在恒定温箱(60°c)中进行,以保证石蜡处于液态中。6 包理组织块经石蜡渗透后,其内部间隙已完全被石蜡占据,此时还需要用同种硬度的石蜡包理成蜡块以利于后边的切片,包理可用相同的器具,也可折叠一牛皮纸盒。将液态石蜡缓缓倒入纸盒中,再用镊子轻轻将浸好蜡的组织块夹入纸盒,浅埋在石蜡内,待石蜡冷却成固态即包埋完毕。 至此,一块组织已完成前处理过程,可以切片,前边的步骤表明看来既无高深的理论,又无复杂的技术,一切看似简单,但一步做不到都会造成整个制片的前功尽弃。7 切片修块:切片前需修整蜡块,即将包埋好的一大块蜡块切开,使每一小块都含有一块组织,并将这组织周围的石蜡切除,将组织修成一小块蜡块并粘在大小适宜的硬木块上,以便于固定在切片机上。 贴片:一手持毛笔,一手转动切片机,切片的蜡片连成一长条蜡带切下的蜡带放在一干净黑纸上,用小刀根据需要切成数段,分别贴在干净载玻片上。在恒温展片台上展平、烘干。8 染色切片可用不同方法,使其干燥,然后进行染色。因为每一张载片上粘贴的是蜡带,因此必须先用二甲苯去除石蜡再用酒精去除二甲苯,再进入水中,才能染色,染色的方法很多,要根据每张标本要求显示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染剂,最常用的是苏木精,伊红染色苏木精使细胞核是深紫色,伊红使细胞质显粉红色,以此显示清晰的细胞形态和核的大小,位置,染色后再根据制片的基本原理,使带水的载片经历脱水→透明步骤最后哟感树胶封片基本步骤如下:二甲苯×2(脱蜡)→酒精+二甲苯(1:1)→100%酒精×2→90% 酒精→80%→70%→50%→30%→水→苏木精染色(镜检)→水→50%→70%→90%→0.5%伊红(95%酒精配制)→95%→100%×2→二甲苯:酒精(1:1)→二甲苯×2→树胶封片 简便方法:先将各种材料切成片,要薄,不要用力的用镊子夹,放在载玻片上,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将薄片放入,如颜色十分淡,加碘酒染色,盖上盖玻片,用纸巾将水吸干,即可。[更多]
岩石为了要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首先必须够「薄」,薄到光线可以穿透标本,一般的标准薄片厚度为30 μm,相当于0.003公分。由于光线透过矿物时的速度因种类的不同而异,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矿物本身的光学特性,作为矿物鉴定的一项重要依据。实验室制作薄片除了靠灵巧的双手外,还需要依赖精密的仪器作辅助,才能达到既快又好的效果。以下就介绍实验室制作薄片的几个步骤: 1. 切割:将野外所采集的岩石标本,先选取新鲜未风化部分,再用钻石锯片切成符合玻片的适当大小。由于钻石是目前硬度最高的物质,为了切出各种硬度不同的岩样标本,实验室中锯片和研磨用磨盘均镀上钻石。 2. 磨平:把切好的岩样标本与要胶着的玻片,分别以#600~#1000的碳化硅粉末(Siliconcarbide powder)研磨,使岩样切面成为光滑之平面。检查切面是否平整光滑,可将岩样面向光源,观察其反射是否良好来判断。 3. 上胶:将处理完成的岩样以环氧基树脂(Epoxy)粘着于毛玻璃上,注意上胶前需将接触面以酒精清洁,且在上胶时岩样与玻璃之间不能有气泡产生,以免影响切片时的粘着强度。上胶后置于固定平台(Bonding jig)上,并以50℃低温烘烤约6~8小时,以便固结、硬化。 4. 切片:待胶硬化后将标本置于薄片切割机(Petro-thin)上切割并磨成100~150μm的厚度,因为切割机转速过快,所以无法切磨成太薄的标本。 5. 研磨:以测微器定出标本厚度,再把100~150μm厚之岩样标本利用真空原理固定在真空吸盘上,然后直接在薄片研磨盘(Lapping plate)上研磨至标准厚度30μm。 6.拋光:标本若要做微探成分分析,则需将薄片分别用0.3~0.05μm的铝粉拋光液进行拋光。由于岩石具刚性,所以上述制作过程是将标本先固定在玻片上再切薄,此与生物切片先切薄后,再固定于玻片上的程序刚好相反。7.偏光显微镜观察:将制作好的岩石切片放置于显微镜圆形载物台上,用压片簧将切片压住,打开显微镜光源.调焦旋钮调焦即可成像 [更多]